以下是關於服裝行業色差標準的規範文件及關鍵要點總結,涵蓋國際、國內及行業常用標準:
AATCC(美國紡織化學師與染色家協會)標準
AATCC 173-2020:色差計算與評估方法,采用CMC(2:1)公式(比CIELAB更接近人眼感知)。
AATCC EP1:視覺色差評估指南,規定光源、觀察角度和背景條件。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
ISO 105-J03:2009:紡織品色牢度測試中的色差計算(基於CIELAB ΔE*)。
ISO 105-A05:1996:紡織品顏色變化的儀器評估方法。
DIN(德國標準)
DIN 6175-2: 使用CIELAB ΔE*評估表麵顏色的色差。
GB/T 250-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
規定顏色變化的視覺評級標準(1-5級,5級為無變色)。
GB/T 3920-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摩擦色牢度》
包含色差評估方法,適用於摩擦後的顏色轉移判定。
GB/T 8424.3-2001《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色差計算》
采用CIELAB ΔE*公式計算色差,明確容差範圍(通常ΔE≤1.0為可接受)。
FZ/T 81007-2022《單、夾服裝》
行業標準中明確色差要求,如領子、袖口等部位ΔE≤4級(視覺評估)。
色差容差範圍
高端品牌:ΔE≤0.5(儀器測量,嚴苛要求)。
普通成衣:ΔE≤1.0-1.5(肉眼難分辨)。
工裝/低端市場:ΔE≤2.0-3.0(可接受輕微差異)。
關鍵控製點
同件服裝:不同部位(如縫線、口袋)ΔE≤1.0。
同批貨品:件與件之間ΔE≤1.5。
不同批次:需提供標準色樣比對,ΔE≤2.0。
檢測方法
儀器測量:使用分光光度計(如Datacolor、X-Rite),在D65光源下測量。
視覺評估:由專業人員在標準光源箱(如UV燈、日光燈)下比對。
色差來源
麵料批次差異、染料配方、工藝參數(溫度/時間)、光源條件。
爭議處理
以合同約定的標準為準(如AATCC或GB),無約定時默認ΔE≤1.5。
文件引用建議
在采購合同中明確色差標準(如:“符合GB/T 8424.3,Δ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