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澱粉的白度是其品質等級的核心指標之一,直接影響產品的外觀價值和市場接受度。了解其標準範圍並掌握科學的測量方法,對於生產者把控質量和消費者辨別優劣都至關重要。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相關標準,紅薯澱粉的白度要求通常在特定範圍內。例如,在工業薯類澱粉標準QB/T 1840-1993中,白度是重要的理化指標,其要求因產品等級(如優等品、合格品)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白度標準可能因產品類型和標準更新有所不同。例如,GB/T 34321-2017《食用甘薯澱粉》中規定,優質甘薯澱粉白度值為82,一等為78,二等為76。
為了準確、客觀地評價白度,避免人眼主觀判斷的誤差,現代澱粉生產普遍采用白度儀(也稱為白度計)進行測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積分球實現絕對光譜漫反射率的測量。儀器內部光源發出的藍紫色光線進入積分球,經內壁漫反射後均勻照射在樣品上,由樣品反射的光線經一係列光學元件後被矽光電池接收並轉換為電信號,最終計算出白度值。
白度儀測量步驟
利用白度儀測定澱粉白度的過程嚴謹且規範,核心步驟如下:
1.開機預熱:接通電源,儀器顯示器通常會進行約兩分鍾的倒計時預熱,之後會顯示標準白板背麵的標準值。
2.儀器調零:將隨儀器配備的黑筒放入試樣口,按下“調零”鍵,約3秒後顯示屏應顯示0.0,此步驟用於校準儀器基線。
3.儀器校準:取下黑筒,將工作白板放入試樣口,按下“校準”鍵,約3秒後顯示屏顯示的值應與工作白板的標準白度值一致。此步驟是確保測量準確的關鍵。
4.樣品製備與測定:
用幹淨的刷子清潔專用粉樣盒。
在壓蓋中放入毛玻璃並旋緊粉樣盤。
將待測紅薯澱粉樣品輕輕倒入粉樣盒中,用刮板刮去高出平麵的多餘部分。
放上壓塊,旋上壓粉器,順時針旋轉把手直至聽到“嗒嗒”聲(表示樣品已壓實)。
逆時針旋轉把手720度,旋出壓粉器,取出壓塊。
蓋上塑料底盒,然後將整個粉樣盒翻轉,旋下壓蓋,揭開毛玻璃。
最終將製備好的、表麵平整光滑的樣品盒放入白度儀的試樣口,儀器顯示的數據即為該紅薯澱粉樣品的白度值。
在白度儀普及之前或對於日常快速鑒別,人們也總結出一些依靠感官的經驗方法,雖不如儀器精確,但也能提供初步判斷:
•目測法:取5-10克澱粉在幹淨玻璃板上攤開,用另一塊厚玻璃將其壓成薄層。在反射光下觀察,色澤鮮亮白淨、雜質少、有光澤者,通常白度高、品質好;反之則較差。
•水沉法:取約50克澱粉置於透明容器中,加水攪勻後靜置沉澱。若沉澱快、整齊,上層水清,則表明澱粉純度高、雜質少,通常白度也較好;若沉澱慢、上層水較黃或有過多泥沙,則品質較差。
紅薯澱粉的白度不僅關乎產品美觀,更是其生產工藝水平、原料品質純淨度的直接反映。白度值高的澱粉通常意味著原料處理得當、雜質(如泥沙、薯皮)去除徹底、加工過程潔淨且幹燥適宜。因此,白度已成為澱粉生產和交易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客觀質量指標。
溫馨提示:對於生產企業和嚴肅的品質檢驗場合,務必依據最新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使用經過校準的白度儀進行測量,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傳統的感官方法僅可作為日常快速篩查的輔助手段。